未看之前:
- 时效性:这个是张小龙 2012 年的演讲了,很多内容现在看可能有过时的,也可以看看 11 年过去了那些是得到印证,哪些其实是镜花水月
- 是否能落实到行动:和自身有什么结合,哪些 todo 可以去做
- 其中的道理应该放到什么 scope 下? 做能应用的区分
- 批判性思路:哪些是觉得有问题的
自己的感悟
张小龙,对产品的认知/喜好和微信这种社交产品天然契合; 直觉、感知型产品,不看数据,看感觉,去体悟;能看出来自苹果、乔布斯的影响,认可产品是技术 + 艺术,需要审美;认为结构比细节更重要;
C 端理解产品,就是理解人性
B 端理解产品,就是理解业务
工作:围绕 KPI 是很无趣的,需要多坚持自己有价值的看法,从工作中了解自己、别人、人性;更认真地去思考产品,会觉得工作充满乐趣、挑战、成就感 Ï
可执行的一些点:
- 对本质的不断深究思考:这个其实是日常的一个习惯,需要更体系化地呈现,才是真的懂了
- 基于认知多多实践:这块真的蛮少,当前的“实践”就是学习、整理, 实实在在做产品比较少
- 审美的提升:多看、多了解 美 的东西,不要一味追求“意义”,美本身也可以是意义,这块动作的牵引可以是:摄影、体验各种好的、牛逼的产品 - 车、手机、电脑、玩物等等、看看艺术展等
一些有趣的问题
- 为什么微信漂流瓶没了?
- 经用户投诉与媒体报道,我们发现仍然存在用户利用漂流瓶等功能发布色情内容或色情招嫖广告的情况
- 微信小程序:这个 Idea 是怎么来的
- 个人猜想:作为平台,发现整个生态里需要这样的一个机制(自己长出来的诉求,然后平台发现了,然后实现了一个)
- 为什么朋友圈要“限制”发纯文字
-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组织文字很难,发图片却很轻松
- 对强烈只想发文字的,也有操作步骤
- 微信的 pc 端为什么做得很慢
- 认为微信是移动端时代的产物,应该有消息及时性,PC 端最多只承载基本的信息编辑的功能
-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已成为基础设施,不管是否在电脑旁,微信都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比如工作),因此后来有 pc 端及相关的能力补齐
- 微信为什么不支持信息导出 + 云端保存?
- 文中说是为了隐私考虑
- 个人猜想:成本 + 可以第三方实现(没特别想明白为什么不能做)
- 个人相册已经没了
- 朋友圈能承载图片这个功能
- 操作链路更长,而人们普遍很懒,这个能力无法很简单地促进更多的交流,相比发朋友圈的话(对发朋友圈的用户行为有负向作用)
- 朋友圈分组:12 年的结论是不分组,但是现在做了,为什么
- 个人猜想:随着微信的不断应用,人们不止用微信来和朋友联系,也有很多的商业、其他关系在维系,主动分组能间接满足这个诉求
- 这本书/分享内容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 用手机,有想法的时候就记录,不断沉淀出来的
- 觉得“不正确”的一些点
- 微信这个产品比较特别,其他产品并不一定适用整体的方法论,比如抖音靠买量抢占市场、B 端产品更重业务,而不是体验
课程核心观点摘录
1、用户
- 产品是给人用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人、了解群体;产品经理应当建立一个系统 + 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
- 人的几个重要特性
-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 懒得
- 时尚是驱动力
- 没有耐心
- 人们不会耐心看说明书,不要教育、引导,应该是一拿到就知道怎么用这个产品,一下就喜欢上
- 不爱学习
- 门槛一定要低
- 群体是”乌合之众“
- 重视”草根“用户
- pdd 的胜利 => 小镇青年、x % 的人没有上过大学,更通俗易懂可能产品上更容易成功
- 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 多用、多体验新品
- 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 产品中,通过感觉来做决定,以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做出人们最普遍的判断
- 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 不要在产品设计中掺入个人道德
- 抖音、短视频等的胜利 => 信息糖果 🍬
- 产品是技术 + 艺术,艺术这个部分整个中国积累都非常少,也是自己的薄弱部分
2、需求
- 对产品经理的新点子,99% 情况下否定是对的
- 当不知道一个点子该不该做的时候,就不做 => 这个是微信的克制产品理念,在其他公司几乎不是这样,大家都是实现了各个产品经理的需求,然后长出了一个缝合怪,也和艺术毫无关系,其他公司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业务,尤其是 B 端产品,满足了实际诉求即可,SAAS 很难做的点也是这个,定位很难,平衡很难
- flomo 是一个典型的克制取胜的 app,打出了和其他 app 的差异化(文档类竞争太卷了),类似的例子还有 tor (就一个简单的 7 个 tab)
- 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
- 用户的需求是零散的、相互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 你要比你的用户更懂整个产品
- 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 这是一个最省事的办法,但不是一个好办法,你并没有深刻地理解需求 => 长此以往,没办法形成自己的产品洞见,大部分的业务中,就是你抄我,我抄你,很 boring
- 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这个部分其实没有太理解)
- 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理解,比如去微博上感受用户的潮流..看大家是怎么用的,这个是一个全局性的感受,你的用户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天赋直觉型产品)
- 不来自调研、分析、讨论、竞争对手…(感觉很玄乎)=> 只能得到 xx 功能的细节优化,而没有办法对新功能有洞见,比如附近的人
- 反调:这里提的微信没有做的很多能力,其实从个人视角,感觉是可以做的,比如 通讯录分组,多终端同步、云端保留信息等等..
- 产品好玩:这个评价很重要
-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
- pc qq => wechat
-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 如漂流瓶:倾诉的诉求,默认是语音,更不假思索
- 现在已经没有漂流瓶了? 为什么
-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 + 省钱 =>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 “爽”胜过功能
- 爽、好玩,这个是很好的口碑
- 为祥体效应而做:附近的人
- 大家都想看看附近的人在干嘛
- 摇一摇:有群体效应,
- 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 人总是需要三五个好友,不用太多
-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 比如微信朋友圈只能发图片 => 普通人来说,发字很难,发照片很简单
- 需求来自于信息流的理解
- 公众号 => 微信来承载所有信息
- 对未来的理解比当前的需要更重要
- 微信推广了二维码
- 需要思考未来用户会怎么样来使用产品、怎么样来交互
- 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 世界变化太快了,要面向未来,对未来的洞察很重要
3、设计
- 产品是进化而来的,而非规划
- 不应该把用户分为高中低端(=> 也需要看是什么场景,应该考虑 STP)
- 先结构,再细节 => 微信整体的结构十几年都没怎么变过
- 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 个人相册 => 已经没有了
- 设计就是分类
- 只有 4 个 tab
- 越简单的分炎越易于被按受
-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 抽象需求:订阅内容非常多,只需要做一个账号体系就行了
-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 朋友圈该不该分组:12 年的结论是不分组,但是现在做了,为什么?
- 面向场景做设计
- 而不是面向功能列表…
- 面向场景,才能取舍:比如在线状态
- 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 区别手机和 PC:以后是手机的时代
- 不过度设计
-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 C 端产品..
- 尽量去做 class 而不是 instance,自己只做最简单,最本质的,各种变体交给用户去做
- 让用户推动用户
- 比如一开始不设置头像 => 后面设置头像
-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 如摇一摇
- 而向未来的场景来做设计
- 当时网不好,很多聊天软件有已送达状态,而面向未来设计,不应该有这个
- 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 简单 + 速度快 非常重要 => C 端产品,极致性能优化是 ok 的
- 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 你是做别人让你做得,还是你自己想做的,这个很关键
- 保留变化
- 不要一开始把所有的功能都做上去
- 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 这个策略在抖音时代没有生效; 运营抢占市场很重要
- 好的产品应该是自然增长的,不应该为 KPI 而改变产品
-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 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一定不要先做,副作用可能会比较大 => 不要随意改 xxx
-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 业务中很多地方可以不用做得那么复杂
- 给用户选择权:插件 + 平台模式
- 尊重用户
- 给用户发邮箱:使用一个真实的产品经理名字
- 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 你的价值观(态度)决定产品的特性
- 比如是否要做 iphone 在线、是否做朋友圈照片滤镜
- 改变用户习惯
- 微信视频电话:需要经过对方某种程度的认可
- 抛弃不了人性的创新
- 其实就是不能瞎创新,要站在用户的角度 => 这个方面看,马斯克,特斯拉绝对不是一个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公司,而是技术价值观在人的体验之上
-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 为了 xx 打通而打通.. 这么看微信和支付宝差异还蛮大的,支付宝上东西就很多,微信会克制很多
- 从人出发,改变商业模式
- 从用户意愿出发: 添加一个 tag, xxx 朋友关注 => 朋友认可的商业价值
- 没有设计, 只有解决问题
- 脚踏实地解决问题
- 关于抄袭:一定要从用户视角思考出发,而不是去 copy 业界产品…你永远没有别人的思考深刻
- 系统的健康也离不开负反馈 => xx 过好可能会导致无序和失控,比如 B 站一开始涌入非常多的其他年龄圈层的人,会破坏掉这个系统
4、气质
- 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 比如做一个没有电话功能的手机
- 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 比如: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 需要有一些理想主义 + “文艺”,需要让技术产品能够传达人文意识
- 好的产品不会罗列?
- 主要指向苹果学习…
- 在这个时代并不一定,还是需要宣传的
- 不听摇滚的程序员不是好的产品经理
- 需要摇滚里的反传统、人性、自由去带动你做出好的产品
- 如一个活动宣传:“31 号上午 10 点来这里,我们不会送例 iPad。” “如果你的 iPhone 没有装微信,那你就没有 iphone”
- 需要摇滚里的反传统、人性、自由去带动你做出好的产品
- 文字反映气质
- 文字表达很关键,使用你,而不是您
- 未来感的设计
- 关注未来
- 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 作品会渴望完美,你是为了作品而做,还是为了 KPI 来做,会很不一样
- 工匠,而不是设计师
- 做有灵魂的产品
- 像人一样,是一体的
-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 app (or 个人站点)
5、UI
- UI 最重要的是条理清晰
- 每个产品都应该懂 UI,产品离不开体验,体验离不开 UI
- 微信直接规定:不允许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 为了不被他们既有的认知影响
- UI 围绕特性,而不是反过来
- 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
- 做得不好才需要用 Tips
- 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
- 欣赏真正好的作品,比如 iphone
6、最后
工作围绕 KPI 会非常无趣… 确实,需要跳出功利的目标之外,真正地打磨好一个作品-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 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怎么脱颖而出?
- 需要看到问题的本质,这个是产品经理最关键的
- 如果从一个工程师,到做成一个伟大的产品?
- 经历过上千个实战的锻炼,越多越好… 所以如果要做成伟大的产品,应该要做出几百个失败的产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