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的总结,尽量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
对自己有帮助的点
- 人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和专业无关,和职业其实也没有关系,重点是谁能把这个东西给搞好,做出来
- 三观匹配很重要:才能给自己带来持续的动力、奖励,没有内耗,带来更多创新
- 方法论很重要:需要持续积累/应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论,思考/认知/学习/沟通/工作
- 职业产品的几个基础技能:
- 四大文档:
- BRD:Business Requirements Document,商业需求文档;涉及市场分析,销售策略,盈利预测等,短小精悍,更着重业务本质
- MRD:Market Requirements Document,市场需求文档;更细致的市场与竞争对手分析,通过哪些功能来实现商业目的,功能/非功能需求分哪几块,功能的优先级等等,产出思维导图 or Feature list
- PRD: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流程图、demo、界面说明等
- FSD:Functional Specifications Document,功能详细说明,业务逻辑的细节都要确定,细化文档并保持更新
- 数据化分析能力:尽可能数据化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一切
- 钱:beancount
- 健身:训记
- 娱乐:手机时间统计、电脑时间占比统计
- 时间:
- 一天安排:目前是手工记到 markdown 里,其实可以更结构化
- 项目中时间投入等等
- 四大文档:
课中内容精炼
- 产品经理是什么
- 定位:CEO 的学前班,和专业关系不大(人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
- 最根本:自己三观需要和领域匹配,否则难有大成就(不匹配的话,难以获得来自心底深处的成就感和源动力,是别扭的)
- 需要:终生学习、跨领域,解决很多新的问题
- 核心能力:正确的方法论,思考/认知/学习/沟通/沟通(需要多积累、应用各种方法论)
- 创业型产品战略思考
- 市场体量:和打法有关,怎么烧钱
- 规模效应:多做有规模效应的事,把没有规模效应的事承包出去
- 马太效应:本质是人们很难做判断(宣传、品牌打造的重要性)
- 市场集中度:最后格局怎样
- 产业链:做链头 or 链尾 or 打造/融入生态
- 先发、后发:后发也挺好(相对于第一个的后发,而不是所有玩家都进去后,再后发进去)
- 增量、存量:尽量去增量市场,存量市场要打三张牌,成本、差异化、专注
- 高频、低频:低频需要和产业链深度结合,参考链家; 或者和高频结合,比如美团收摩拜
- 入场时机:时机很难判断,你需要想着是这个领域早晚能成,要有一直干到这个领域成功的心态(活下去)
- strategy for product
- PMF:product market fit
- 创新的扩散
- STP:segmenting, targeting, positioning
- 4P:price, product, place, promotion
- strategy for operation
- 分层
- 分类
- 供需
- 需求特质:可以被满足的,ROI 为正的,可支持一个商业运作,一个公司有竞争力生存的事很少的
- 需求的永恒&变化:需求一直都在,但是可能强度、广度在不断变化,需要时时刻刻去评估
- 用户调研:去问你的用户,保持怀疑;问卷设置功能选项来识别
- 供需决定一切
- 供需因素:
- 时间
- 空间
- 分层
- 非市场
- 线上线下
- 业务阶段
课中核心观点摘录
有趣的问题:
- 百度外卖怎么失败的?
- 中国为什么这么多直营
- 淘宝、京东谁的规模效益更强?
- 如何判断时机? 没有踩到泡沫?
- 为什么在中国 vs 美国有不同的战略,一个单一,一个平台
- 前言
- 成功的产品经理
- Neil McElroy
- 乔布斯
- 张小龙:foxmail, qqmail, 微信
- qq mail :6.0 才大获成功,产品经理职业生涯是长期活在质疑里
- pichai:不懂技术,却把 chrome 做起来了
- 如何看待这门课程和产品经理这个职业
- 和专业无关
- 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最根本是个人的三观要和这个领域匹配? 什么意思?
- 如果三观不匹 配,这个人可能能做一段时间,但不会有太高的成就
- 产品经理:需要终身学习、跨领域专业,需要解决很多新的问题 => 恰好是自己喜欢的
- 专业性、通用性同时存在,这门课讲「通用性」
- 核心能力是正确的方法论:思考、认知、学习、沟通、工作方法论
- 分为创业、职业产品经理,这门课讲「创业产品经理」
- 职业产品:4 大文档
- 职业入门,创业产品思维、技能决定了你的上限
- 产品经理是 CEO 的学前班,Pichai 和 Neil 都 不是专业出身最后成为 CEO,但前提是你要有做创业产品经理的心态和思维
- 成功的产品经理
- 战略(创业 CEO 的思路)
- 市场体量: 通过这个看行业天花板、前期烧钱怎么烧
- 怎么估算
- 现有的行业体量和增速进行拟合
- 回到人 类最根本的需求:吃
- 类比法:类比日本的便利店
- 怎么估算
- 规模效应:是商业世界的万有引力,规模效应是交易额/客户使用量足够大之后所产生的客户体验优势或成本优势
- 网络效应:微信
- 双边网络且同边负效应
- 打车、外卖(你会影响别人,比如你抢了单)
- 双边网络,线性增长:淘宝(用户与用户之间没竞争)
- 规模效应需要看 scope:全国 or 蜂窝状?
- 参数斜率:熟人产品 > 陌生人产品
- 要素:业务中哪些有规模效应,哪些没有,要素之间有博弈
- 管理:反规模效应,业务强规模效应抵消了副作用
- 理论上:应该把规模效应的抓在手中
- 实际上
- 中国很多公司:自营为主?
- 中国红利
- 商业周期短,错误认知
- 要素之间的规模效应,需要 pk,比如千团大战,hao123 营销 > 城市,研发规模效应
- 百度外卖:只直营了北京,其他城市都是加盟商
- 中国很多公司:自营为主?
- 马太效应:商业世界的进化论
- 本质:人们很难做判断,需要从众
- 可以通过做势 => 营造马太效应
- 启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抓住有规模效应的要素,尽可能减少反规模效应,尽快形成马太效应。
- 市场集中度
- 最后剩下的企业 的数量要么是 1 家,要么是 2 家,要么是 3 家,要么是 7 家,要么是无数家
- 互联网:市场集中度太高了
- 产业链
- 一个产业的链主,才是生存最好的角色
- 微笑曲线:在一个产业 里面生存最好的是处在最上游接近核心供应资源和最下游接近消费者的企业
- 微软、amazon、unity 游戏引擎
- 如果做生态能提高效 率,那么你要么成为生态建设者,要么加入那个生态成为一员,否则就会被生态淘汰掉
- 外卖 => 只剩 3 家,其他的需要裁掉研发,转做代理商,管理配送员
- 先发与后发
- 后发:有对标,你不需要说服别人,比如做中国的 gpt; 你知道一定能实现,更容易的商业思维
- 在抽象层面人类是热爱创新的,在具象层面人类是恐惧 创新的。
- 比如蔚来参考 tesla
- 后发:有对标,你不需要说服别人,比如做中国的 gpt; 你知道一定能实现,更容易的商业思维
- 增量与存量
- 存量市场:很难,对组织要求很高,最好还是去增量市场发展
- 存量需要和第一名做差异化:成本领先、差异化、专注
- 存量市场:很难,对组织要求很高,最好还是去增量市场发展
- 高频与低频
- 高频打低频:美团搞酒店、摩拜单车
- 低频:需要深入产业链 + 和高频结合(链家)
- 入场时机
- 天时大于地利,地利大于人和;
- 很难判断时机:
- 相信,每 3 年做一次
- 抗住别倒闭:
- 大公司难处在于人员流失太快,业务不行,大家就升不上
- 小公司:被挖人,资源不够
- 所有伟大的需求都一定会用错误的方法或在错误的时间点试过很多次
- 你要想着兄弟们我们相信这个 领域早晚会成,我们要一直干下去直到这个行业成功。 而不是机会来了,兄弟们冲
- 迈克波特三战略
- 成本:
- 差异化/专注:互联网行业,很难,需要你的对手组织力不够
- 标准化战略和有效战略
- 战略:像医生治病,有一个猜测、假设、验证的过程
- 有效战略:Strategy for 业务选择、Strategy for 资源分配、Strategy for 商业模式、Strategy for 产品设计、Strategy for 品牌营销、Strategy for 经营管理、Strategy for 组织文化、Strategy for 技术选型
- 错误的两种认知:决定论、无用论
- 市场体量: 通过这个看行业天花板、前期烧钱怎么烧
- strategy for product
- PMF Product Market Fit;核心是找到 PMF
- 为市场匹配一个产品
- 创新的扩散
- 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落伍者
- 如何找到这些人
-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 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是违 自然规 律要遭天谴的
- STP Segmenting、Targeting、Positioning
- 划分市场
- MECE
- 选择市场
- 一开始要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
- 速度是商业世界的相对论
- 定位、心智
- 划分市场
- 4P Price、Product、Place、Promotion
- Price、Product、Place、Promotion
- 互联网 4P 理论
- 边际成本非常低
- 免费就是营销 => 学习 360
- 可以将其中一个成本挤压为 0,从而在其他 P 赚钱
- PMF Product Market Fit;核心是找到 PMF
- strategy for operation
- 分成经营
- 没有任何单一产品可以满足其所在领域的所有需求
- 价格歧视也是分成; 很多互联网人追求极致用户体验是因为产品复制成本为 0 且用户群足够大,而 在有些行业里那些不好的体验有时候是产品设计的一部分
- 中国的 to B 软件发展得比较慢的原因是中国现在的企业分布是头部很大尾部 很多,但腰部企业少,这对于企业软件厂商来说很难找到合适的客户群去做产品化
- 分类经营
- 分成经营
- 供需关系
- 需求特质
- 特质 1:能满足的需求远远少于不能满足的需求
- 特质 2:ROI 正的需求远远少于 ROI 负的需求 => toB 客户莫名其妙的需求
- 特质 3:可支持一个商业体规模化运作的需求远远少于不可支持一个商业体规模化运作的需求
- 特质 4:需求是否能支持一个公司有竞争力地生存
- 需求的永恒性和变化性
- 需要时时刻刻去评估需求的普遍程度、需求强度、ROI -> 一定要支持为什么要搞产品,要支持战略,才能让产品匹配战略
- 需求的两类:
- 强烈+广泛+很难实现:需要长期保有赤子之心,这一类是伟大的
- 长期存在 + 最近更强烈,更广泛
- 如何识别需求
- 需要匹配时间窗,比如社会学、科技、基建导致原来不可实现的需求可实现了,那这个时候就有做新产品的机会
- 微观层面的需求
- 用户调研:结果很难有效,参考霍桑效应(科层制所有人都会晋升到一个自己不胜任的岗位)
- 客服不一定是你的目标客户,太难用未必真实说出来,让你显得难堪或者他自己显得傻
- 去问已经使用上的人
- 很多需求只能猜:
- 设置产品功能选项来识别需求(一份儿问卷)
- 用户调研:结果很难有效,参考霍桑效应(科层制所有人都会晋升到一个自己不胜任的岗位)
- 供需关系
- 供需决定一切,不过很难判断当前节点处于什么状态
- 一个例子:零售行业需求更重要,但是负责人会说供给
- 时间花得多并不一定最重要,需要识别重要的事情,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供需关系不要搞反了
- 人人车:C 端做得很好看,结果没车 => 需要做好供给,搞卖方
- 美团内部商家招聘:想为商家招聘 => 但是本质上是人更稀缺,而不是岗位更稀缺,因为服务员这个岗位工资低,辛苦,没成长 => 解决这个问题才是好的,比如提供培训方案 + 评级体系
- 现实中:大家都有逃避的动力,更重要的往往没有那么好配合
- 供需决定一切,不过很难判断当前节点处于什么状态
- 影响供需的因素
- 空间因素
- 供需关系收时间、空间影响:现在、未来、到底是哪一个 scope,比如大学生中女生比男的多
- 时间
- 例子:比如打车、外卖,和时间强相关
- 行业变化速度的问题:
- 很多传统公司,其实没有产品研发团队 => 行业变化速度慢,养团队太贵了 => 行业巨变的时候,有可能被颠覆掉
- 变化速度也分宏观、微观:超市里的季节性单品,很可能是外包、联营的
- 分层
- 高端、低端供需不一致:到底从低端还是高端入局去颠覆,需要好好考虑,比如特斯拉就是从高端去切入
- 高端供需弹性大,低端供需弹性小 => 炫耀分层
- 很多行业最终普及的时候,极少是一开始大众就能用的
- 高端、低端供需不一致:到底从低端还是高端入局去颠覆,需要好好考虑,比如特斯拉就是从高端去切入
- 非市场
- 滴滴的经历
- 举例:路权 => 路越宽,便利店越少,对人民生活不好; 网约车其实效率更低,不应该无限扩张,
- 线上线下
- 业务阶段和服务对象变化
- 外卖一开始推的时候,不能一下找很多商家,供需不平衡,业务循环做不起来,需要让参与的供给、需求双方都获利才行
- 美团技术
- 精准补贴
- 打击黑产
- 影响对商家、消费者的理解
- 客服 AI
- 空间因素
- 需求特质